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祖宗保佑:我建立了千年世家

第七十章:孔子

  

  曲国,经过齐国连番的打击,曲国已经是个不足两百里的小国,爵位虽然没有降为君,但已经是大国附庸。

  孔丘是曲国之中有贤名的人,他曾经在洛国学宫之中治学,论对《洛语》的理解无人能出其右。

  “洛侯,素王制定了天下的礼乐制度,于是有了邦周的五百年兴盛。

  直到现在,只有洛国还恪守着礼乐,这就是洛国始终兴盛的原因。

  但是您为什么不在天下之中重新建立礼乐呢?丘不明白!

  只要天下人人都奉行礼,君主践行仁,臣子践行忠,天下不就安定了吗?”

  这是孔丘对洛辞的发问,他很疑惑,他不理解,他从古人的典籍之中悟出了“仁”的道理,但是却发现就连洛国都不去推行。

  于是他想要离开洛国,寻找愿意接受自己学说的君主。

  “仲尼啊,您是大贤之人,《洛语》的王道会因为您而兴盛,留在学宫之中吧,阐述您的仁道,洛氏会记录下来,为您传承下去。

  从三王五帝到如今已经两千年,往后的世界还有无数个两千年,您的学说如此瑰美而贴合人性大道,这是迟早都会兴盛的学说啊,为何您一定要现在兴盛它呢?”

  这是洛辞对他的评价,一个拥有崇高品德的人,一个充满智慧的人,一个不合时宜的人。

  王道是有用的学问,仁义是应当被提倡的道理。

  但不是现在有用的学问,所以洛辞希望孔丘能够好好的讲学说写出来,寻找传承者,但不要试着去做官,因为那是注定失败的。

  但是洛辞自己是洛氏之人,他知道即使千百年过去,素王也会一直关注着家族,所以洛氏嫡系向来做事以百年为计划,乃至于为千年之后做准备。

  这是洛氏的底气。

  但是孔丘即使再拥有高超的智慧,他也只是一个凡人,何谈千年之后呢?

  于是孔丘离开了学宫,回到了曲国之中。

  当时的洛言还在晋国,等到他回来的时候,有些遗憾的问道:“父亲,仲尼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,您为何不将他留在洛国呢?

  或许邦周之后,仲尼的学说就要颁行天下了。”

  从洛休开始,洛国公室子弟,都是学术型的君主,所以他们能看到孔丘学说的珍贵之处。

  他不仅仅是对上古周礼的简单复兴,他的思想之中蕴含着一天下的精髓,那是目前所有思想中都没有的。

  洛辞和洛言还准备将素王的学说给孔丘参考,希望他能够用自己的思维写出更精彩的理论。

  没想到孔丘居然直接离开了洛国。

  洛辞笑道:“仲尼既然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,难道有什么人可以控制他的思想吗?

  他是大贤之人,不论是顺境、逆境,都是为他的智慧提供养分,等吧,他一定会回来的,洛国才是王道的乐土。”

  曲君同样喜欢洛语之中所描述的王道,因为他一直在被臣子欺压。

  他听说孔丘曾在洛国学宫之中进学,于是邀请来问政,询问怎么样才能振兴国势,兴盛君主的权威呢?

  这正是孔丘所研究,笑道:“国君,很简单,只要践行素王之道就可以了。

  素王是三千年以来,最伟大的人,他的伟大不在于东征平乱,而是制定礼乐。

  这是足以让万世太平的制度啊。

  后人不去遵守,反而不断地破坏,这难道不是最荒谬的事情吗?

  周王室最大的四次衰落,分别是厉王、荒王、幽王、僖王时期,难道这些衰落,真的是上天不眷顾他们吗?

  不是的,是因为他们肆意的破坏礼乐宗法制度,而产生的人祸啊。

  王室的兴盛,都伴随着礼乐秩序的重新构建,车轮只有在平坦的大道上才能跑动,这就是寻求大道的重要性。

  不论是洛文公还是洛宣公,都是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,让诸侯们各行其是。

  齐桓公和管仲也是通过尊王攘夷,重新确立了宗法制度,才让天下稳定下来。”

  素王之道,高深飘渺,而且洛国从未完全将素王之道公之于众,直到洛明公作出《洛语》一书。

  洛休将四百年来的周政得失归纳总结,还大篇幅的对素王《王道》进行阐述,在《王道》和《洛语》之中,有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大同世界。

  这让孔丘无比的坚信,只有重新建立礼乐制度,才会将现在纷乱的人心收拾起来。

  他如果知道自己推崇的洛明公不仅仅作了王道的《洛语》,还有霸道的《为主》,恐怕会和得知素王存在的李耳有同病相怜之感,震撼不已了。

  曲国国君很是欣赏孔丘的王道,或许是用这些来麻醉自己吧,他任命了孔丘担任曲国的国相。

  成为国相之后,孔丘开始践行自己的王道之路,不得不说,对小国而言,王道是有效果的。

  但是曲国之中权势最大的本来就不是国君,而是曹大夫,曲国这不足两百里的土地,其中一半都是曹大夫的采邑,威势可见一斑。

  孔丘担任国相七月,与曹大夫相争五次,直到曹大夫说要邀请他到家中做客,然后曹大夫故意使用了各种诸侯才能够使用的礼器、乐器、鼎器。

  他要看看践行王道、提倡君臣父子的孔子如何做呢?

  孔子自然不能容忍,在曹大夫宴席之上,大声的斥责这种僭越行为,“区区大夫,僭越违背礼制,你的狼子野心,曲国之中,怕是路边的行人都知晓。

  吾会在史书上会记下你的名字,与戎狄蛮夷一起,接受万世的唾骂。”

  孔子家的确是有记史的传统,而且他这样的大贤之人,是注定要立言的,到时候曹大夫还真的要遗臭万年了。

  他的友人担心曹大夫对他不利,希望他能向曹大夫认错,他大怒道:“洛文公曾经称赞熊顿是诸夏英杰,应当进侯爵酬谢他的功劳。

  但是熊顿僭越称王,践踏礼制,洛文公再也没有说过为熊顿加封。

  宣公时,楚国僭越称王,王室与楚国联姻,楚国表示臣服,于是不在诸夏之间称王,难道楚国都能遵守的道理,曲国却不懂吗?

  齐桓公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鞭笞诸侯,号令诸夏,这是何等的威势呢?

  难道有过僭越吗?

  方伯尚且不敢僭越,区区大夫,实在是可笑啊。

  礼乐是邦周的根本,如果连这件事都能容忍的话,难道还有不能容忍的吗?”

  孔丘辞去了曲国国相的位置,他开始在列国之中游学,开始招收一些有天赋的弟子。

  他过的很是困顿,各国君主都对他的学问礼敬,却不愿意使用他,他在荒野之中叹息说道:“天下无道很久了,洛国不朝周后,周礼就崩坏了。

  齐桓公薨后,列国就混乱了。

  若是素王不再照耀邦周,天命就要落地了。

  我是殷商的旧民,为何却对此感到悲伤呢?

  大概是忠于王道礼乐,而忘记了其他吧。”

  他的眼睛依旧明亮,破旧的衣服不能掩盖他挺直的脊梁,他是个精神强大的圣贤,风吹雨打是上天给予他的磨砺。

  他坐在车上,从田野之中走过,然后听到了洛国之中传来的声音,那是蓬勃的生机。

  他的弟子们携带着兵器和战车,他的旁边插着一支长戈,看他一米九的身高,雄壮有力,这想必不是摆设。

  弟子为他奉来书籍,他整理着冠冕和袍服,永远一丝不苟的做好自己,却不严苛地要求别人。

  “伯阳公真是一位大贤之人啊!从《洛语》之后,吾再也没能读到如此直通天地的至理。”

  望着那些传出的只言片语,孔丘知道自己要回到洛国学宫之中了,他要在那里完善他的道路,他要在那里宣讲自己的学说。

  “老师,这位伯阳公所著的经典似乎与您所讲不同,这不是王道之路啊。”

  孔丘笑道:“你错了,这也是王道之路,无私无欲的圣王之道,这是素王才能达到的境界。

  伯阳公过于强调无为而治,以天道驾驭人道,但自古以来,除了素王,还有谁能做到呢?

  这与《洛语》之中所传达的理念是有一些区别的,所以才要到学宫之中,当面向伯阳公问道。”

  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道:“伯阳公是圣贤,他的文章,伱们不要随意自己解读。

  这些残缺的观点之中,有很多都是不同于吾道的,尤其是圣贤之论这一点。

 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,不是因为不贤之人的存在,而是因为圣贤的品德达到了一个境界。

  仁义、信义、智慧、礼节,这是人所应该追求的,如果能够做到,这就是圣贤了。”

  即使是对圣贤的理解,两人就很是不同,李耳说相对,孔丘说绝对,天下之人谁没有自己的想法呢?

 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,一定会如同针尖对麦芒一样的剧烈碰撞,这就是洛氏的目的。

  于是孔丘一行人开始转道向着洛国而去,孔丘信奉君子六艺,他的驾车之术和射术都很强,而且他天生身材高大,孔武有力。

  以他们的战斗力,普通的贼匪根本不是对手,所以这些年周游列国,只要不是碰上列国的正规军,都很是安全。

  然后在路上的时候,孔丘碰到了从吴国逃出的太子庆忌。

  庆忌驾驶着华贵的车,穿着精美的服饰,但是整个人却很是落魄,一看就是从国中逃出的贵族。

  这些年贵族逃亡实在是太多,甚至还有臣子被卿大夫赶出国家流亡的。

  庆忌向孔丘报出自己的身份,听到了他的遭遇,孔丘叹道:“臣子弑杀国君,在素王之时,难道会有人这样做吗?

  小宗代替大宗,这是能够容忍的行为吗?

  洛宣公知道这个道理,于是秉持正道,打击晋国的曲沃,现在却没人这样做了。

  太子到了洛国之中,可以聚集愿意追随您的义士,弑君夺位是不能长久的,想必吴国之中,有很多人盼望着您回去。”

  孔丘谈吐不凡,讲话有理有据,这让本就崇尚义气的庆忌大生好感,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,很是亲切的交谈着。

  等到两人来到昭城,便联袂去见洛言。

  太子庆忌曾经随着自己的父亲来洛国拜访过洛辞,所以与洛言还算是熟悉,他想要回国即位,就必须要得到洛言的支持,起码要同意他在洛国之中招兵买马,筹备战车和盔甲。

  孔丘当年在学宫之中受到了洛氏的极大礼遇,毕竟他一个人所做出的成果就比洛氏百年的成果还多,在李耳之前,孔丘是洛言见过最接近圣贤的人。

  所以孔丘想要见到洛言还是非常简单的,他找洛言主要是为了见到李耳。

  现在李耳虽然是学宫祭酒,但是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著书立说方面。

  之前他读完了素王著作的经典,现在开始在洛氏的守藏室中读那些历代洛侯的实际执政经验。

  所以大部分人是见不到他的,孔丘要通过洛言见到李耳,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李耳交流。

  庆忌的事情很简单,洛言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,作为洛国制衡楚国的重要盟友,吴国是不能出问题的。

  见到孔丘回到洛国之中,洛言满是惊喜,朗声笑道:“仲尼公,父亲说的没错,您果然回来了,这是洛国和天下的幸运,

  日后便留在洛国之中吧,不让您这样的贤者有居住的房子、美味的餐食、侍奉的仆人是不对的,不听从您的道理,不记录您的言行,是不能教育世人的。

  洛国愿意做这些。”

  孔丘行礼道:“丘未曾对洛国立下什么功劳,怎么可以受到这么大的恩惠呢?

  便留在洛国之中,将这些年的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吧,或许能够回报一二了。”

  洛言大喜过望,忙声道:“仲尼公,您是为了伯阳公而来吧,他在守藏室之中,您二位都是圣贤之人,此番相见,天下之盛事。”

  ……

  子曰:天命昭昭,素王之道也,孰能及之?

  天下为公,明公之道也,求索而行之。

  参乎!

  吾道一以贯之,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,从我者其由欤?

  ——《论语·素王》

  (本章完)

  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